冯曰恕,字宽甫,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冯家英沟人氏(据史料记载,米脂冯姓,由山西永宁州迁移至米脂。宋元以来,隶籍米脂,在米脂号为世族。),生卒年史料记述不详,清代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年间(公元1762年)举人,《米脂县志•校注》记载“(冯曰恕)生时与榆郡叶佩湘、太守兰为中表亲,以文章气节相砥砺,曰恕长词章,叶工书法,文名并重一时。”但因年代久远,其所作轶失。冯曰恕历任广东省封川、归善、合浦等县知县。
冯曰恕时时以孟子所云“吾善养吾浩然正气”之语严格要求自己,洁身自好,清正廉洁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史料记载,其“性廉洁,所至循声卓越”,所到之处莫不以官有循良之声而著称于世。他每到一处无整饬吏治,重视教化乡民,经他治理之后,治下可谓是“弊绝风清”,官场风清气正,民风淳朴,乾坤朗朗,由青天之美名。史料记载其“以卓异洊升惠州府知府”。卓异,清制,吏部定期考核官吏,文官三年,武官五年,政绩突出,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。卓异,在清代是吏部对官员考核评定的最高评价,冯曰恕被乾隆朝以“卓异”之名由知县提拔为惠州知府,可见官声之优,名望之高,用民间百姓之语来说,可谓是“不负众望,众望所归”。
史料记载冯曰恕“整躬率下,撩属咸敬惮之”。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为官之道最是讲究以身作则,躬亲示范,行事风格是雷厉风行,整饬政务不遗余力。
惠州府是广东的产酒大区,其酿酒历史据民间流传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,历来以盛产美酒佳酿而闻名于世。北宋苏东坡贬谪惠州时留下了“散策桄榔林,林疏月鬅鬙。使君置酒罢,箫鼓转松陵。”(《上元夜•惠州作》)的千古佳句。北宋的另一位著名诗人唐庚亦有“山静似太古,日常如小年。余华犹可醉,好鸟不妨眠。世味门常掩,时光簟已便。梦中频得句,拈笔又忘筌。”(《醉眠》)的五律佳作流传于世。
酒,自然也就成为惠州当地税收的一个重要来源。然,史料记载惠州的酒行业“常年税收,半入官吏,历年既久,相沿成风”。酒业税收作为惠州当地税收的重要来源,却每每被官员中饱私囊,有半数税收被贪官污吏收入彀中,而且历来已久,已然沿袭成风。冯曰恕心怀江山社稷,欲为圣明除弊事,为此莫不痛心疾首,深恶痛绝,深思良策,狠下决心,欲尽革其弊。
于是,冯曰恕奋不顾身地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。他首先毅然决然宣布废除贪墨成风的旧习,依照大清的律法将酒业税收悉数纳入国家税收,以作充公。同时劝诫并要求所属同僚将以往贪墨所得钱财尽数上交。
冯曰恕的此举对当时的惠州官场来说无疑是一场地震。惠州官员听闻后,纷纷极为震惊,惠州府官场哗然一片。一时间,当地官员纷纷如小丑般粉墨登场,托关系说人情的大有人之,私下进行游说劝其放弃改革的纷至沓来,想尽一切办法阻挠其施政。但其不为所动,无一不被其断然拒绝。
冯曰恕为之义愤填膺,义正辞严地对属下训斥道:税收是我们国家的根本,是国库收入的来源,我们为官之人本就领取国家的俸禄,理当洁身自好,干干净净为官,清清白白做人,又是何道理假公济私,贪污国库税银而中饱私囊?尔等如若有谁抗命不交,我必有本奏上参劾,将其革职查办,严惩不贷!
听到这里,惠州府的官员们无不惊慌失色,他们深知自己的上司冯知府品行操守廉洁清正,行事尤为严厉,言必行,行必果。熟知“移泰山易,撼冯知府之志难矣”,若果真被其揭发向朝廷参劾,他们恐怕都将难逃干系,株连者不计其数,罪名一旦做实,必将万劫不复。他们无尽的恐惧莫名升起,他们知道事情已经到了没有回旋的余地了,如果真被其参劾,那么他们的日子就真的到头了。于是,一个罪恶的阴谋在悄然之中酝酿了起来,一场关于冯曰恕的悲剧也即将来临。
被动了利益奶酪的惠州官员们私底下如蝇虫般罪恶地行动来,他们私相密谋,高价招募杀手精心组织着对他们的冯知府的暗杀计划。月黑风高夜,恰是杀人时。已经进入深夜,此时的冯曰恕像往常一样坦然熟睡,他不知道死神之于他已经悄然降临。杀手趁着夜色,在冯曰恕或许心思为国库追讨税银的欣然梦乡中,以老辣的刺客手法将这位夙夜为公的冯知府“以蜡绳毙之于寝室”。
事发后,小丑般的惠州官员们相互勾结,蝇虫似的当地乡绅富豪也是沆瀣一气,害怕东窗事的发群丑们相互勾连,以肮脏的默契欺瞒了知府冯曰恕死亡的真相,竟然以冯曰恕身患暴病而终上报朝廷,可悲的是居然无人为之伸冤。最终冯曰恕遇害之事成为一桩无果的公案,不了了之。
冯曰恕一生清贫,在其归丧时,人们典验其所属物品,发现其行李萧然,前来吊唁的人们为之无不动容,纷纷潸然泪下。
米脂县志•校注》记载“(冯曰恕)世居城东北之冯家英沟,至今神道碑尚在焉。”家乡百姓为纪念客死他乡的冯曰恕,在当地矗立了神道碑以缅怀其人。岁月沧桑,冯曰恕的忠骨虽已在时光流逝中化作历史的尘埃,当时的神道碑在今天也已经无法找寻,但当我们远远地望去这片冯曰恕“生于斯,长于斯”的厚重的黄土地时,那黄土高原上的野草依然在风中倔强地诉说着冯曰恕“书生忠义与谁论,朽骨犹应此念存”“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”的古代官员的政治品格和陕北黄土地的儿子家国情怀之赤子之心。